2021重庆论坛 | 【对话】车企如何变成移动出行公司?

日期:2021-06-15 11:12:00

来源:中国汽车趋势网

对于汽车产业来说,移动出行生态圈正在被新的、跨界竞争者重塑,而出行服务提供商因其把握住了客户和数据的入口,将处于价值分配的核心位置。顺应未来的发展趋势,国内外主要汽车厂商纷纷提出向移动出行服务提供商转型的口号,布局移动出行领域,加强对用户和数据的把控,以期占据新生态中的核心地位。

车企怎样与传统角色告别?怎样拥抱一个全新的自我?如何从产品定位、用户需求、市场营销等领域进行深度思考和转型升级?未来的汽车产品是什么样?IT技术如何赋能汽车产业?软件如何定义汽车?数据平台如何在汽车产业中应用实践?

6月12日,在2021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主题论坛环节,在美国班塔姆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刘振华的主持下,北京一数科技联合创始人兼事业部总裁宁述勇,Automobility Ltd.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Bill Russo,Creativefloss合伙人Rainer Becker,JFP Holdings董事总经理、首席运营官James O’Neill围绕着这些问题,进行了头脑风暴。

宁述勇:出行汽车将成为新产品类别


北京一数科技联合创始人兼事业部总裁宁述勇表示,1.0时代,汽车没有智能功能,千车一面。进入2.0时代,汽车要千人千面,千人千车,主动感知用户,然后来进行响应。再接下来,就是车路协同,未来车是智能的、更聪明的车,交通也是更加智慧的。过去汽车的功能是将人从A点运送到B点,车企的功能是卖车;未来汽车公司、用户、个人都将感知汽车产业大的生态,这个生态还包括二手车的处理、电池的估值、司机、保险等。

在宁述勇看来,出行不只是滴滴、高德打车等出行公司。传统造车发生了很多变化,车辆不止卖给消费者,也产生新的产品类别,就是出行汽车。全球出行市场保持20%的增长率,支撑几千万人就业。为了切合这一市场需求,车企可以自己定制出行车,进入服务系统。如奔驰出行、比亚迪为滴滴做的D1。这些车在安全性与舒适性上,远远高于当前的出租车。

对于自动驾驶的实现,宁述勇认为中国交通情况特别复杂,未来,自动驾驶首先在商务车,在特殊场合,机场、港口、物流等特殊路段实现,在没有太多障碍的高速公路也会优先实现。但是要在北京这种走街串巷的道路上,实现自动驾驶还是比较困难。所以在中国市场,自动驾驶的实现还是要分场景。

未来两年,宁述勇希望中国5G网络能够接入车联网,在智能化上有突破,车企可以做到L4高级驾驶,5G信号可以在车联网上做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过去燃油车时代,车的数据收集得不够多,数据也不好,从电动车开始,数据收集越来越多,汽车可以更好的理解用户,理解消费者。目前营销还没有真正用数据说话,都是依靠经验和自己的营销逻辑,所以在数字化方面,车企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Bill Russo:综合自动驾驶还要等十年以后


Automobility Ltd.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Bill Russo认为,21世纪亚洲成了汽车行业的焦点,特别是在中国。数据表明,中国东部地区新兴市场出现更多移动出行的方式,移动出行环境下的工业化正在从产品转向体验。

在过去,汽车产业以汽车销售为中心,现在变为以用户体验为中心。汽车销售不仅仅销售产品,而是销售出行服务,实现了人类自由的移动。汽车在购买之后可以产生丰富多彩的应用,提供下游的服务。未来,汽车将以用户为中心,为了给用户带来新的体验,这就催生了新的出行方式。

在Bill Russo看来,目前自动驾驶的实现取决于使用场景。比如自动驾驶是乘人还是送货?是机器人还是卡车?由于使用自动驾驶,未来智能汽车工厂可以降低驾驶员的相关成本。自动送货服务首先要实现自动驾驶场景,因为运送的路线是有规律可循的,自动驾驶就会特别容易。比如京东、美团这些公司都有机器人配送试验。但综合自动驾驶的实现,还要等到十年以后。

Bill Russo指出,未来的汽车将会是一个移动的空间,可以为用户提供丰富多彩的体验。当互联互通功能增加后,实现智能化的成本会上升,但是当汽车的功能是分享时,成本就平摊降低了。

Rainer Becker:移动出行服务需要满足便利性和可靠性


Creativefloss合伙人Rainer Becker指出,移动出行服务需要满足便利性、可靠性、成本低等要求。虽然用户目前通过自己的汽车,也可以实现出行,但这种出行有不确定性,要有用车的成本,如停车费等等。

Rainer Becker认为自动驾驶技术五年就会成熟,但商用之路可能更久。当自动驾驶车辆投入商用时,就必须满足可靠性。当人们驾驶车辆出现问题时,大家会觉得是驾驶员出问题;当自动驾驶车辆出问题时,人们就会认为自动驾驶软件不过关。未来汽车的自动驾驶技术会满足可靠性,但由于是分享使用,所以成本分摊还是可以承受的。

他表示,未来汽车应该是一个移动的空间,在车上,用户可以听音乐,打电话。用户不用担心司机是否友好,不用关心汽车的品牌问题,只需要关注用户体验就可以。另外,汽车还能收集很多数据,包括天气数据、公共交通数据,还有汽车本身数据、服务数据、天气数据、电池数据等等。

汽车产业已经走过100年多,在过去,所有人关注点是卖车,现在,汽车产业要考虑数据、芯片问题。汽车产业的思维方式已经发生变化,现在有硬件、软件兼容的需求,还要保证驾驶体验。在过去,拥有一辆车很重要,在未来,使用一辆车更为重要。对于整车厂来说,为了适应这一趋势,要多与消费者沟通,根据用户需求生产产品。

James O’Neill:未来汽车硬件软件缺一不可


JFP Holdings董事总经理、首席运营官James O’Neill提出,中国汽车产业正在进行资本、技术整合。未来汽车的发展更像是一个大手机放在四个轮子上,但实际上汽车的硬件是非常复杂的。技术方面做软件设计,制造方面提供硬件,两方面需要平衡,缺一不可。

未来汽车的出行体验会提升,人们可以花经济型的钱,获得尊贵舱的用车体验。对消费者来说,他们不会再买车了,汽车是分享的工具,提供移动服务。


热门文章

关注一下,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微信公众号

总编微博